全球每20人中就有1人正与哮喘斗争,每天约1000人因它失去生命——这一常见却可能致命的疾病,正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。尤其令人痛心的是,多数死亡病例发生在医疗资源有限的中低收入地区,而这些悲剧本可通过科学防治避免。专家提醒,哮喘对儿童影响尤为显著,而发展中国家患者数量持续攀升,防治形势严峻。
什么是哮喘?
哮喘医学上称为支气管哮喘,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。当患者接触特定诱因时,气道会突然狭窄,出现反复喘息、胸闷、夜间咳嗽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口唇青紫。约30%至50%病例与遗传相关,若直系亲属患病,自身风险显著增加。
值得注意的是,哮喘发作前常有“预警信号”:连续喷嚏、流涕、干咳或胸部压迫感。及时干预可避免病情恶化,但若忽视这些信号,可能进展为呼吸衰竭等急症。
哪些因素会诱发哮喘?
1.吸入物:家里的尘螨、春天的花粉、宠物的毛发皮屑,还有装修的油漆味、香烟烟雾等;2.感染:感冒、流感等呼吸道感染;3.食物:鱼虾蟹、鸡蛋、牛奶等;4.药物:像普萘洛尔、阿司匹林等;5.其他:天气突然变冷、剧烈运动后,甚至怀孕都可能诱发哮喘。
怀疑得了哮喘,要做哪些检查?
1.肺功能检查:就像给肺做“跑步测试”,能看出气道堵没堵、能不能正常呼吸;2.痰液检查:通过痰液检测,判断是不是有细菌、病毒感染;3.抽血检查:看血液里的炎症指标,以及和过敏有关的IgE抗体;4.过敏原检测:用皮肤点刺或抽血的方式,找出让人过敏的“真凶”;5.胸部影像检查:拍X光片或CT,排除肺炎、肺结核等其他肺部疾病。
哮喘该怎么治疗和预防?
哮喘的治疗包括消除病因、控制急性发作、促进排痰以及改善呼吸功能等。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炎药。护理方面,建议保持环境清洁、避免过敏原,饮食上避免硬、冷、油煎食物,忌烟酒,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想要预防哮喘,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:定期进行过敏源检测,明确过敏原后应避免与其再接触。加强体育锻炼、耐寒锻炼及耐力训练,增强体质。预防感冒,避免过度疲劳。
在哮喘急性发作时,患者应立即带离可能的过敏源环境,使用速效药物,并找到最舒适的体位(如坐位、身体微向前倾),保持冷静,及时与医师沟通。
特殊人群防护指南
儿童:过敏体质或家族史者需警惕,反复咳嗽喘息应尽早就诊;
老年人:警惕哮喘与慢阻肺、心脏病共存,需定期肺功能监测;
孕妇:擅自停药风险大,应每4至6周评估病情,ICS类药物需遵医嘱使用。
哮喘管理需“三方合力”:医疗机构提供规范诊疗,社区普及防治知识,患者做好自我监测。通过早诊早治和长期管理,绝大多数患者可正常生活工作。当前,提升基层诊疗能力、降低医疗负担,仍是全球哮喘防控的重点方向。